新基建是什么?谁来建?能带来什么?有何趋势?围绕这一国家重大部署,《瞭望东方周刊》联合有关机构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出《新基建,来了!》专题报道,共十篇,此为第八篇。
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板块,承担着为数字经济“打底”的重要角色,5G商用被称为“新基建”投入中最具确定性、市场前景最广阔、产业链最长的一部分。
2019年6月6日,在江苏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科研人员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的微波暗室内工作。该实验室已经宣布成功研发5G移动通信核心的毫米波芯片(李响/摄)
“当遭到了考验,我们如此的高效,这城市的气质是从不高调或骄躁,几千万人的城市并没让疫情变糟糕。上海,阿拉额腔调!”这个春天,一首名为《Love SH》的神曲传唱上海,在歌里,上海人对这座城市在疫情下的表现甚为自豪。
被赞为抗疫“无影手”的5G在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板块,承担着为数字经济“打底”的重要角色,5G商用被称为新基建投入中最具确定性、市场前景最广阔、产业链最长的一部分。
受益于5G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核心技术,未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时空限制将进一步被打破,人、物、资金、信息四流集中汇聚,高效协同,真正实现万物互联。
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看来,5G“是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构建数字社会的新基石。”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朱永涛则认为:“未来十年,社会将由5G改变?!?/p>
作为全国首个5G试用城市、全国首批50个5G商用城市之一,上海是5G建设的排头兵。在这里,5G蝴蝶已经扇动了它的翅膀。
疫情催生各式“神器”
2月上旬,新冠疫情仍处于严峻爬坡期,都市返程人潮的脚步却已无法阻挡。常住人口2400万的上海,其流动人口超过970万,位居国内第一,如何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是摆在这座城市面前的一场大考;其中,各交通枢纽如何快速准确地为大量返沪人员测温,便是极为紧迫现实的难题。
上海移动响应需求,迅速推出了5G热成像测温系统,实现在1-10米范围内的机器非接触式快速测温,改变了原有的人工近距离、接触式测温手段;其测温精度达到±0.3摄氏度,灵敏度0.1摄氏度,发现异常体温时还能自动声光报警。
数日之内,浦东国际机场、松江火车站、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等交通枢纽,以及诸多医院、办公楼、学校、企业园区等均部署安装了这一系统,在避免交叉感染风险的同时,还解决了手工排查人力不足的问题,令测温效率大幅提升,且视频录像和测温记录可存储、可回溯,为城市构筑起一道安全防护线。
当下,全球疫情形势严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航线遍布世界各地,防控境外输入病例的压力巨大。在浦东国际机场,上海移动重兵部署了57套该系统,助力筑牢口岸防线。
热成像遥感测温系统适用于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社区如何做好大量居家隔离人员的管理?上海亦推出了5G解决方案——居家隔离远程监测系统。
该方案是,在隔离人员家门上安装一道智慧门磁系统,一旦有人从门口进出,传感器探头便能捕捉到信息,通过物联网将警报传送到管理人员的电脑或手机上,同步显示该隔离者所在社区、门牌号、姓名和开门时间等。工作人员接到信息,即可及时联系对方,询问是否外出。
据悉,上海宝山、嘉定、松江、金山、奉贤等多个区域的街镇均部署了这一系统。
“24小时无缝管控为社区防疫增添了一把科学可靠的‘放心锁’,还能解决一线人员疲劳值班问题,降低感染风险,有效缓解了他们的压力?!鄙虾R贫山止鞠钅扛涸鹑顺陆嗳绱似兰邸?/p>
无人机更是上海在疫情防控中使出的“大招”。在5G技术支持下,它的表现尤为亮眼,可送菜送口罩、进行空中消毒喷洒作业、循环播报防疫警示……国外媒体称赞其为中国的高科技战疫“神器”。
“41床的葛阿姨,45床的路阿姨,请你们走到窗口打开窗户测量体温?!币咔槠诩洌谏虾7钕颓囊淮泄鄄斓?,一段无人机空中喊话亮了。
这是一架搭载热成像测温装置的小型无人机在为疑似病例测量体温,在距离病房窗户3米的地方采集到了两位阿姨的体温数据。
上海移动助力上海建设“双千兆第一城”
医疗阵地上的新场景
“这位患者有广泛哮鸣音,可能存在气道痉挛,是不是能加一点激素,再用点解痉药物?”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治疗舱内,呼吸科医生张鹏宇在手机端听取刚采集的一位重症患者呼吸音后,迅速给出诊断意见。他用的是一款来自上海医疗系统的最新设备“5G无线听诊器”。
肺部炎症状况是判断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许多重症患者因无法停止高流量吸氧,进行CT检查存在困难,听诊器便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传统听诊器在穿戴防护设备后无法使用,这款“5G无线听诊器”仅一元硬币大小,可用胶带固定于患者背部采集听诊音,哮鸣音、痰鸣音等都能清晰分辨,因此在重症医疗阵地上大显身手。
张鹏宇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该医疗队还可通过医院新建的新冠肺炎防控5G远程会诊平台,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后方,实现远程会诊。
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多家医院均部署了5G+智能机器人,既有能够消毒清扫、送药的服务型机器人辅助医务人员完成部分危险工作,亦有能进行CT“阅片”的超级助手型机器人,可将“阅片”时间从约10分钟缩短到数秒内。
智慧医疗是上海在5G发展应用上的头部板块。2019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便与上海移动联合打造了中国首个5G智慧医疗联合创新中心,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智慧就医、智慧物联、人工智能等医疗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全国5G智慧医疗的示范标杆。
2019年6月,5G救护车在上海120急救体系与医院急救之间首度联合试水:在某心?;颊弑惶暇然こ的且豢唐?,位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内的两名医生便通过显示屏,与车内场景无缝对接:患者的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信息,连同救护车上患者的手指动作和脸部细微表情,都通过车载高清摄像头和随车医生的AR眼镜,清晰地“直播”在显示屏上,仿佛将急诊医生“带上”救护车,置身第一现场,协同参与急救。
5G救护车的投用,加速构建着城市的急救一体化新流程、新格局,患者“上车即入院”,急救干预得以前置——该次案例中,患者心梗抢救的“门球时间”得以压缩15分钟。
据了解,在4G网络中,远程会诊最高可支持医患两侧 1080P高清视频,但存在实时性差、清晰度低和卡顿等问题。5G的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特性,能够支持4K/8K的远程高清视频、VR/AR 技术会诊和医学影像数据的高速同步传输与共享,这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医疗领域尤为重要,可实现医院内外大量医疗设备互联,大力推动专家在线会诊,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指导效率,助力医疗资源下沉,因而被视为“医学界质的飞跃”。
上海移动提供的资料显示,1月29日其为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周边紧急开通7个5G宏基站,通过4G/5G联合优化和扩容,实现该地区网络能力翻了三倍。
“基于5G进行医学影像传送的远程会诊与远程医疗,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敝泄こ淘涸菏口仡庋兰?。
2月18日,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应用无人机对白沙村居家隔离重点人员投递食物和防疫物资
5G让网课“魅力十足”
2020年上学期,“网课”一词注定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烙印。
疫情下,孩子们被动“禁足”于家。上海市宣布,自3月2日起,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启在线教育模式。一个月后,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表示:在线教育工作总体平稳,大多数中小学生和教师对视频课和学校互动环节表示满意。
此前,在线教育的准备工作早已紧张有序进行。2月11日,上海移动首套“云视讯同步课堂”系统在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完成安装和调试。该系统可支持300人的小班课堂场景以及3000人的研讨课堂场景,涵盖日常教学所需功能,不仅具备文档演示、电子白板等基础课堂功能,而且支持远程操作、问卷调查、师生实时问答等课堂新功能,大幅增强了师生互动。
这座城市的中小学生人数超过140万,如此巨大的同步在线课程与互动需求,对网络承载能力要求极高。据悉,移动等运营商为相关教学机构紧急扩容网络宽带,提供具备最高达150Tbps的多网分发能力、最高达100Tbps的内网分发能力的CDN服务,以及其他云网基础设施资源。
5G能为孩子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体验良好的“网课”。
上海徐汇中学的学生们领略全息影像教学的魅力已近一年——这所学校有着全国首个“5G+MR科创教育实验室”,由徐汇中学、上海移动、影创科技公司携手共建,2019年6月就已投入使用。
MR即Mix
Reality,指结合真实和虚拟世界创造新的环境和可视化三维世界。在课堂上,通过5G将全息影像与真实物理世界深度融合,在VR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现实与虚拟内容共存,并可进行人机交互;难以讲解的教学场景、现实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事物变化过程变得生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也变得直观而形象。
“一个广袤、神奇的宇宙就这样包裹着你,那种无穷的魅力很难用语言描述。”有孩子“身临其境”般体验了太空遨游后,意犹未尽。
云上课、云办公、云商贸……整座城市高效“云运转”背后,离不开上海在5G网络方面的布局与建设。1月21日,上海市经信委晒出成绩单:全市已建成超过1.6万个5G宏基站、1.3万个5G室内小站,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全市千兆固网宽带全覆盖,千兆光纤接入小区2万个,覆盖家庭958万户,千兆光纤覆盖率达99%,上海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5G网络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2020年,上海计划投资200亿元,累计建设3万个5G宏基站、5万个5G室内小站,有望“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基本实现5G网络全市覆盖。
1月底,上海移动率先为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完成 5G网络建设
无人驾驶重卡上路
近日,复工后的上海洋山深水港重现繁忙景象:3月份,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163万标箱,达到去年同期的95.3%。3月14日,全港单日装卸作业量达6.29万标箱,较去年日均作业量5.42万标箱增长了16%。
洋山港是国内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也是全国首个“5G+智能驾驶”的智慧港口,由上汽集团、上港集团和上海移动携手打造。在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区域,无人驾驶技术第一次在5G环境下,实现了港区智能化作业。
从洋山港码头到达物流园区,唯一的陆路通道是一座32.5公里的东海大桥,每天有超过3000辆重型集装箱卡车从桥上经过。
一条32.8公里长的测试路线专门为5G重型卡车打造,上汽集团智能驾驶部工程师奚浩晨和伙伴一起,带着智能重卡在反复测试中进行学习。他们采集分析了大量的数据,覆盖了所能想到的每个交通场景,让重卡在面对各种路况时,能够自动转弯、停车、避让、处理紧急情况,甚至能够自己思考、学习、合作。
现在,5G智能重卡已成功实现在港区特定场景下的L4级自动驾驶、厘米级定位、精确停车、与自动化港机设备的交互以及东海大桥队列行驶。
“重卡司机是非常辛苦的职业,一辆车、一个人、一双眼睛、一双手。当我们有了智能的物流系统,就像给重卡装上了无数双眼睛?!鞭珊瞥勘硎?,不久的将来,通过5G网络,人工智能将代替重卡司机完成劳累繁重的驾驶任务,人的双手将被解放,机器正在从人的工具逐渐变为人的朋友。
而自动驾驶的实现,依赖于5G通信技术强大的速率,尤其是低时延特性。比如,在高速行进中,一个刹车指令,需要瞬间把信息送到车上作出反应,100毫秒的延迟,便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而5G时代,已可实现将延迟控制在毫秒级别。
目前,洋山港已完全覆盖5G信号,上海移动在这里部署了近百个5G基站,即使在极端情况下,也能够保证信号通信安全稳定。
邬贺铨说:“5G的强项就在于把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无缝融合,它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5G的出现,带动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走上产业化的应用?!?/p>
洋山港“5G+智能驾驶”重卡示范运营项目正式亮相于2019年8月,同一月内,上海市崇明区亦宣布,将在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助力下,打造全球首个5G全覆盖的人居生态岛,而无人驾驶是其5G应用的重要领域。
发展空间超越想象
公共安全、交通、医疗、教育、娱乐……在5G赋能下,千行百业正在全面加速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中国移动工程师田丰说:“如果说4G是建一条高速公路的话,5G是在建一座城。如果说4G是为上网设计的,5G则是为万物互联设计的,将带来全新的体验?!?/p>
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从2020年到2025年,中国因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达到24.8万亿元,间接带动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该院新发布的信息显示,2020年3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达到621.5万部,占总出货量的28.57%,这是目前为止5G手机出货量最高的一个月;当月5G手机上市新款型24款,4G款型仅11款。
国内三大运营商均制定了2020年5G手机发展目标,中国移动的目标为新上市100余款机型、销量超1亿部、发展7000万5G套餐用户。中国移动预测,2020年5G手机出货量将超过4G手机。
4月8日,三大运营商在线上发布会上联合发布《5G消息白皮书》,提出了对5G消息生态建设的若干构想。这是对传统短消息服务的全新升级,将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位置等信息的有效融合,是5G生态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上称,将实现该应用的“快速商用落地”。
当天的发布会上,有直播观众在评论区感叹:“微信真正的对手来了”。
回顾历史,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经历了2G 跟随、3G 突破、4G 同步到5G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每次通信技术的更迭,都会带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
网络上曾流行一个段子:以前我们看熊猫,2G时代看txt,3G时代看jpg,4G时代看avi,到了5G时代,我们就可以看“真正”的熊猫。
当下,5G新乐章已经奏响,万物智联的大门已经开启。未来发展空间将超越想象。(记者 王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