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3月27日电? 题:看,那富足的笑容!——高原上的脱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王琦
记者连日来在西藏采访时看到,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走上了致富路。面对记者,他们流露出了富足的笑容。
“打算将来建个自己的大棚”
春天的高原,绿意很稀少。因此当记者走进日喀则市白朗县近郊一座种黄瓜的蔬菜大棚时,浓浓绿意顿时让人觉得惬意。
黄瓜大棚的技术员、藏族小伙拉巴旺堆,正在指导几位新员工。他告诉记者,虽然他来这片蔬菜大棚工作才一年,但已经是负责黄瓜种植的技术带头人了。
“我来之前是牧民,原来每月的收入才1000元,现在每个月能拿到4500元,已经是家里收入最多的了?!崩屯研ψ潘担荒甑墓ぷ示陀?万多,觉得很有成就感。
拉巴旺堆的师傅,也是这片蔬菜大棚的技术总监赵光伟来自山东寿光。他告诉记者,这一片蔬菜大棚有80名员工,其中一半的员工是当地的藏族群众,员工根据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每个月能拿到45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工资。为了让他们熟练掌握种植蔬菜的技术,员工入职时要接受技术培训,然后再根据兴趣分别掌握一种蔬菜的全流程种植技术。
“拉巴旺堆是我带出来的,他现在还没完全出徒,等他将来也能独当一面了,工资会比现在多的?!闭怨馕八?。
“除了完全掌握种黄瓜的技术,你还有什么打算?”记者问拉巴旺堆?!按蛩憬唇ǜ鲎约旱拇笈??!彼卮稹?/p>
白朗县委书记陈昊说,目前,蔬菜产业已成为县里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下一步,白朗县将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同时创建有机蔬菜品牌,让百姓通过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过去想都想不到能有现在的好生活”
82岁藏族老党员桑珠卓玛的家,在拉萨市曲水县拉萨河畔三有村的一幢光线明亮的小楼。
而在几年前,她还住在半山腰上的两间低矮的土木房子里。那里的土壤很贫瘠,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后来根据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她一分钱没花,在2016年住进了现在的小楼。
老人在民主改革前是一名农奴,用她的话说,“当时的生活还不如现在的牲畜。”民主改革后,她积极要求入党,终于在1965年光荣实现了愿望。
由于丈夫长期生病卧床,桑珠卓玛家的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前两年,由于符合易地搬迁的条件,她全家就来到了现在的住所。因为离县城近,政府还帮忙给她女儿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
“过去想都想不到能有现在的好生活!”老人笑得很开心。
桑珠卓玛告诉记者,因为有高血压,村里的医生还经常来她家,给她测血压,送降压药。
在村里的卫生所,记者见到了曾到老人家随访的村医德庆拉姆,她告诉记者,她们会定期去村子里慢性病人的家里随访。拉萨河畔三有村是由搬迁户组成的新村,患慢性病的老人较多,村医的随访任务挺重。
在村卫生所里,记者还看到了远程诊疗室。据这个村所在的达嘎乡卫生院院长张超远介绍,卫生院与江苏省泰州市的一家医院有远程诊疗的合作关系,有一些诊断不了的病症,能通过电子设备实现远程问诊,很方便。
“还是有门熟练的技术踏实”
一进拉萨市达孜区雪乡传统手工艺制作合作社,记者就被各种色彩鲜艳、表情夸张的布制面具震撼了。
在生产车间,合作社的员工西洛正在为面具的内里上鲜艳的红色漆。他告诉记者,他的腿有残疾,在来合作社之前主要务农,每个月收入才有500元,自从来了合作社,学了技术,每个月能拿到2500元的工资。
“合作社还管吃管住,很开心?!彼ψ潘?。
车间的另一名员工达瓦负责给面具塑形,他2007年就开始学习面具制作的技艺。现在的他,一个月能拿到5000元工资。
“原来我在工地上干活,收入不稳定,现在收入高了,也稳定多了,还是有门熟练的技术踏实?!贝锿咚?。
碰巧,合作社的负责人也叫西洛,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面具制作起源于公元7世纪,在藏戏演出和雪顿节等场合都有着广泛的使用。合作社于2012年成立,现在有27名员工,大部分是县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们合作社还为230名农牧民培训编制毛毯、缝纫等技艺,实现70多户农村妇女居家就业?!备涸鹑宋髀逅怠?/p>
要离开合作社时,记者问达瓦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现在他还没有完全掌握制作面具的技艺,等将来把所有工序都掌握了,要开一家自己的面具店。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